国内甲醇企业开工率陡增市价应声而落
3月末,国内甲醇企业开工率陡然大幅提高,产品供应量剧增,市场价格应声而落,呈现出恐慌性抛盘,其中华东地区出厂价由先前平均价2850元(吨价,下同)降至2730元,终结了初春这波时间跨度达月余的缓慢反弹行情。而纵观其供求关系变化,进口因素影响,以及下游需求动向,甲醇中短期行情将会继续下跌寻求支撑,先大幅杀跌继而小幅阴跌或将成为走势基本格局,恐现扶不起的“阿斗”行情。
闲置产能来势凶猛
甲醇初春这波反弹行情并非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向好变化,而是与部分重要生产企业集中停产检修、开工率过低、市场供应量锐减有关。同时,受长期价格低迷制约与影响,生产与流通环节普遍担忧存货减值损失,故整体库存匮乏,所以随着天气转暖,下游稍有买单即可推升价格。
近年来甲醇迅猛扩能,其产能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实际有效需求。如四川省达钢焦炉煤气综合利用20万吨/年甲醇工程今年3月开车,4月5日顺利产出精甲醇,就是一例。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最新统计,2012年我国将有550万吨以上的新建甲醇装置投产,总产能预计达到5200多万吨。而目前甲醇年消耗量仅为2200万吨左右,供需背离非常严重。而与之对应的是,行业常年只能维持50%左右的开工率,大量产能处于闲置状态。这种情况下,一旦局部上涨行情出现,这些闲置产能总要发挥一下作用。于是,轰然而至的巨量产品涌来,脆弱的市场根本没有招架之力,甲醇价格跳水就不足为奇了。
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,先期开车的企业无奈采取限产措施,甚至停产检修;而后继开车装置面对趋冷的价格,也会陆续收敛生产冲动,大幅降低产量。可见,这样由微利到无利再到亏损,完成了行业一轮反弹周期。
进口冲击不可小觑
多年来,中东地区的伊朗、沙特、阿曼,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国家的制造商凭借廉价的天然气原料资源,逐年扩大对华甲醇出口量。2010年,我国从上述国家进口甲醇519万吨,2011年达到590万吨,占到国内消费量的1/4。除原料优势之外,由于流通商与上述海外生产企业签署的均为长期合同,导致进口价非常低廉,如华东到岸价仅为2000元,竞争优势相当明显。海外甲醇一直对国内甲醇市场虎视眈眈,目前港口罐区储量常年保持在50万~60万吨,进口甲醇随时会冲击国内市场。
本土甲醇竞争不过进口甲醇,主要是成本因素。我国甲醇装置七成左右是煤头原料,煤炭价格对甲醇成本影响较大,目前原料煤价格节节攀升,价格普遍达到1700元,根本不是天然气企业的对手。另外,即使我国有部分天然气甲醇企业,但受季节影响较大,特别是冬季气荒会对其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。
海外甲醇对国内行业的冲击力度或将加大。主要导因是伊朗遭受欧盟等经济制裁后,阻断了甲醇对欧盟的输出,为转移消化巨量甲醇,伊朗已把甲醇销售重心调整到亚太地区,其中我国与印度为主要输出地,占其出口量的40%以上。加之伊朗通货膨胀严重,降低了进口国家的采购成本,反而更有利于其甲醇对外销售。
下游需求裹足不前虽然甲醇汽油、甲醛、二甲醚、醋酸等主要下游市场长期看好,但与甲醇爆发式增长根本不能相匹配,难于承载甲醇产能剧增。